严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臭名昭著的贪官,其名声几乎家喻户晓。作为明朝首辅,他不仅肆意压榨国库,还大肆敛财,将朝政弄得乌烟瘴气。他的所作所为甚至把大明朝推向了灭顶之灾,陷入万劫不复的困境。在他的统治下,贪腐成风,任何与他不和或不顺眼的人都会遭到打压、排挤。在这种环境下,许多忠良之士,包括徐阶、张居正等人,只得隐忍数十年,等待机会反击严嵩。终于,嘉靖帝在忍无可忍之际,允许徐阶上奏,一举使得严嵩的党羽在短短一夜间瓦解殆尽。
然而,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严嵩的恶行背后有嘉靖的庇护,嘉靖本身是一个擅长权谋的皇帝。严嵩的权力之所以得以巩固,实际上离不开嘉靖的支持。可以说,嘉靖是在利用严嵩做他的“替罪羊”,让严嵩充当他身边的“背锅侠”,替他处理那些肮脏的政治交易。那么,严嵩到底替嘉靖背了多少锅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嘉靖皇帝为何如此重用严嵩。明朝历史上,嘉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昏君,治下的国家百废待兴,大明在他的统治下,民生凋敝,朝政腐败,尤其是他多年不上朝,几乎成了一个“摆设”。但虽然他昏庸,嘉靖却有一手高超的权术,对于严嵩所作所为他并非不知,然而他却始终没有换掉严嵩。为什么?最直接的原因便是需要严嵩来替他“背锅”。严嵩类似于后来的和珅,都是那个时代的“替罪羊”,肩负着做些不正当、甚至阴险卑鄙的事情,而嘉靖则在背后巧妙操控,保持自己在朝廷中的表面清高。
展开剩余71%举个例子,严嵩与夏言的关系就反映了这一点。嘉靖皇帝已经对夏言心生不满,严嵩就此机会被推到了前台,成为了嘉靖清除异己的工具。而相对于严嵩,夏言没能胜任这种“背锅侠”的角色,最终被嘉靖除掉。严嵩虽然也有腐败行径,但他确实很有能力,比如他与胡宗宪合作,共同平定东南乱局,稳住了朝政。然而,严嵩的权力并非全凭其个人才能,更重要的是,他帮助嘉靖制衡朝堂,牵制其他势力,尤其是言官和清流派。因此,严嵩虽然贪婪,却为嘉靖稳固了自己的政权。换句话说,嘉靖高明之处便在于他巧妙地运用了朝堂的“制衡之术”,但这种方式也让朝中许多大臣为了捉摸皇帝心意而变得异常小心和防备。
那么,既然严嵩如此聪明且有用,嘉靖为何又要打压他呢?答案其实不全在严嵩个人身上。真正的“罪魁祸首”是他的儿子——严世蕃。严世蕃是历史上有名的“嘉靖第一鬼才”,不仅才情出众,且擅长棋、书、画,精通各种技艺。然而,他的聪明才智,却为他埋下了祸根。与父亲严嵩相比,严世蕃的贪婪几乎到了无底线的地步。他肆无忌惮地攫取权力和财富,做出许多令嘉靖皇帝极为反感的行为。最让嘉靖无法容忍的,莫过于严世蕃在背后与倭寇勾结。这不仅仅是权力和财富的贪婪,而是直接挑战了嘉靖的统治基础——倭寇的威胁一直是东南沿海民众的心头之患,严世蕃与之勾结,显然已触及到了嘉靖的底线。
更糟糕的是,严世蕃认为自己的智慧无敌,误以为嘉靖对一切都不知情,结果过于自负,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顶之灾。正如《大明王朝1566》中所展示的那样,嘉靖愤怒地表示:“两百多万两银子三条船,游南游北,我大明这条运河是为他们修的了!专留下一百万给朕修万寿宫?朕的钱,他们拿二百多万两,朕分一百万,还要朕感谢他们吗?”显然,严世蕃的行为已经让嘉靖彻底失去了耐心。此时,他终于决定收拾父子俩,而严世蕃的私人行为,也为嘉靖做出了终极决断。
严嵩与严世蕃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虽然贪婪,但懂得适可而止,不会过度挑战皇帝的底线。而严世蕃的过度贪欲和失去理智的行为,使得嘉靖最终决定要铲除他们父子。从这个角度看,严嵩之所以能活到80多岁,保持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首辅地位,主要是因为他清楚知道如何收敛自己的行为,甚至在面临倒台时能侥幸保全性命。但严世蕃则自以为聪明,最终酿成大祸,送命于嘉靖之手。
可以说,严嵩虽然是个贪官,但他知道怎样维持自己的权力,而严世蕃的过度自信和无节制的贪婪,则最终使得他成为了父亲辛苦经营几十年家业的“毁灭者”。
发布于:天津市联丰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