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兴,国家强。在辽阔的中国经济版图中,县域是发展的基本单元。县域虽小,能级却大——不仅在社会治理中担当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更是激发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基本盘。
长三角拥有一批各具特色、实力强劲的县域城市集群,苏浙皖三省在59个“千亿县”中占33席,全国百强县长三角占一半。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速,省际、市际协同发展机制的深化与健全,县域集群正在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迈向创新驱动的新动能。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7年。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今起推出长三角县域城市政要系列访谈,采访苏浙皖重点县域负责同志,聚焦高质量发展的县域样本,共话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今年初,嘉兴市委常委、嘉善县委书记江海洋专门开车在沪浙交界处走了一趟,目的地是上海青浦的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
春天正是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嘉善大地上一片金色,生机盎然。景观虽好,但美中不足的是道路状况——沪浙交界处村道没有路灯,略显狭窄,有时两车相会要互相“谦让”。江海洋琢磨,“如果华为的研发人员住在嘉善,上下班通勤体验感估计不太好”。
嘉善迅速研判,制定专门方案,立即启动了“北融行动”,核心任务就是进一步深化与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水乡客厅、苏州南站等重点板块的融合发展,将更多产业、科创、人才等优质资源以嘉善为窗口导入嘉兴乃至浙江。修路,是其中首要的任务。
江海洋对交通改善带来的便捷深有感触。他的家乡在江苏,工作后一直在浙江生活,是不折不扣的“长三角人”。20多年前,他每次回老家,公共汽车要坐六七个小时,过长江得上轮渡,遇到大雾天气还需暂住一晚。现在,长三角地区交通发展日新月异,江海洋回家的时间大大缩短至3小时。
连接嘉善与上海,未来也将更加便捷。3条连接青浦的纵向大通道正加快推进,通行效率将进一步提升;沪苏嘉城际铁路已经开工建设,未来“超级地铁”来往两地;通苏嘉甬铁路贯穿嘉善,设立嘉善北站,与嘉善站、嘉善南站“北、中、南”三点呼应、辐射全域……“嘉善中心城区到上海,最快只要20分钟,实现高铁、高快速路等多种方式通勤。”江海洋相当期待,“届时,将实现真正的同城化”。
2019年,浙江嘉善与上海青浦、江苏吴江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作为浙江全面接轨上海的“第一站”“桥头堡”,嘉善同时承载了全国唯一的县域高质量发展示范点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双示范”两大战略使命,发展机遇前所未有。
“北融”向上海
记者:嘉善的北边与上海青浦接壤。去年10月,上海青浦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开始导入人才,今年初,您提出“北融行动”,嘉善是如何考虑的?
江海洋: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落户青浦,就在我们边上,如何更好地承接资源辐射?这是摆在嘉善眼前的必答题。
当前,华为溢出效应已经浮现。姚庄镇的丁栅集镇,是嘉善最靠近练秋湖研发中心的人口集聚区块,短短几个月已经有100多套房子出租;西塘镇去年游客量超过1200万人次,很多华为人才过去团建,古镇、湖荡、美丽乡村等正越来越成为高端人才钟爱的后花园;姚庄镇今年3月启用华为(长三角)数字经济创新中心,吸引集聚华为产业链上的研发人员和相关企业。
华为的溢出效应不止三五年,我们判断,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预计导入研发人才3.5万人,一大批软件开发公司也会集聚到周边,研发人员学历高、活力强,对区域拉动力非常强。未来,他们可能会走出华为,选择在周边创业。
这是重要的发展机遇,嘉善必须有所作为。“北融行动”中,交通先行。此前,嘉善跟上海连接的道路大多是东西向的,南北向跨省域的交通不算发达。针对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落地青浦,我们谋划了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交通线路,首先从嘉善大道向北推进。祥符荡创新中心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五大核心组团之一,也是嘉善重点打造的创新平台,通过嘉善大道的延伸,把整个板块与练秋湖研发中心连接起来。
嘉善已经成立“北融行动”专班,专门推进这项工作,我担任组长。今年6月,道路工程已经开工,2年多之后,将建成城市化高标准的双向4车道道路,直达青浦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交通“接”过去的同时,嘉善还将加快把产业“链”起来,把服务“融”进去,建设泛华为产业园以及住宅小区、人才公园、浙大二院嘉兴医院等优质配套设施,同时丰富西塘古镇、良壤街区等商圈业态。
嘉善大道二期效果图。
记者:除了对接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嘉善的“北融行动”是否有更大的“野心”?
江海洋:我们的目标不只是华为。嘉善人常说,我们既不靠山,也不临海,但靠着上海这个最大的“海”,紧邻上海的区位优势,使嘉善人对“接轨上海”有天然的亲近感。主动接轨上海,更是嘉善历届党委、政府都力求做深做透的一篇文章。上海作为全国的窗口,国际创新要素、高端人才、新兴产业等诸多资源集聚,嘉善要更多更好地承接上海的功能辐射。
比如7月初,上海金山乐高乐园将正式开园,乐园位置就在嘉善东侧。乐高关注度很高,嘉善旅游如何与乐高进行互动?交通互联是前提,从嘉善直达乐高乐园的公交已经提前1个月开通。这是第一步,后面还有更多谋划。嘉善北边的西塘,去年游客量超过1200万人次,南部大云旅游度假区,每年游客量也有300多万人次,正在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我们主动对接金山,谋划景区联动、线路联推等,强强合作,优势互补,形成“1+1>2”的共赢局面。
嘉善姚庄镇华为人才公寓。
直接讲问题
记者:嘉善外贸占比很高,今年4月,您还专门跑了趟广交会。前一段时间,美国关税施压,嘉善如何帮助外贸企业渡过难关?
江海洋:嘉善的外贸依存度为85%,其中出口美国的占比在27%左右,前一段时间美国关税调整的确给这些企业带来了很大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以更大力度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我也专门带队看望了参展企业,并召开座谈会,邀请嘉善所有参展企业了解困难诉求,帮助解决问题。
企业的韧性令人惊叹。我发现,对美国依存度比较高的企业都在转型,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开拓东南亚、非洲等市场,步子迈得都比较快。比如,嘉善一家五金企业,原先主要出口美国、欧洲等地,他们这次参加广交会后很受启发,打算将产品适当转型,更好地打入其他新兴市场。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嘉善企业豪声电子。
记者:今年以来,嘉善创新推出“每月1号见”政企面对面活动,您为何选择这种形式与企业家交流?效果如何?
江海洋:我们非常注重和企业家的面对面交流,有时候把他们请到政府里开座谈会,很多企业家放不开。因此,我想是不是可以采用一种新的方式方法,让大家能够放松,随意聊聊天。
今年3月以来,我们将每月的第一天固定下来,由我和企业家直接面对面。地点也不放在政府大楼,可以是人才中心、政务服务中心、企业交流服务基地等。每次邀请十多位企业家,请他们带着诉求来,发言不读稿子,也不加工和修饰,把问题原汁原味地讲出来。
一次活动中,我们的一位企业家很客气,拿稿子讲了很多好话,我很委婉地打断他,说不需要讲政府做得好的地方,直接讲问题、需要政府做什么。第一次交流是在周六,从8时左右开始,一直持续到11时30分,互动很踊跃,气氛很热烈。
从3月至今,这个活动已经举办了4期,共有46名企业家和人才参加。参加的人员范围很广,有的来自传统产业,有的从事新兴产业,企业规模不一,既有上市公司,也有小微企业。大家都很积极,畅所欲言,从应对贸易摩擦到寻求全球布局等等。
我们把企业提出的诉求梳理形成了问题清单,明确牵头领导和相关配合部门,目前累计收集梳理企业诉求55个。能现场解决的问题由相关主管部门现场直接回应,单个部门无法立即解决的,会当场明确主责和协办部门,现场交办、限时办结、及时反馈,帮助企业实实在在破解难题。截至目前,已经办结34个。
浙江众成包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冲刺“千亿县”
记者:嘉善GDP总量突破950亿元,规上工业表现十分亮眼,作为准“千亿县”,下一步,嘉善如何冲刺?
江海洋:嘉善去年GDP达到958亿元,今年初我们定下目标,一定要全力成为GDP“千亿县”,并且很有信心。信心主要来自嘉善的基本盘——工业制造业,目前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2100亿元。
这几年,嘉善成长起来了一批龙头企业。去年,立讯智造产值超180亿元,日善电脑产值超500亿元、成为嘉兴市和一体化示范区单体产值最大的工业企业。龙头企业的成长对于做优产业结构、做大产业总量有很重要的拉动作用。
另外,围绕产业链壮大,我们以更大力度推动和形成“铺天盖地”的项目招商态势。嘉善头部企业已初具规模,小企业数量也很多,但“腰部”企业偏少,这部分企业对于整个行业的生态来说非常重要,它们一方面给龙头企业直接做配套产品,也能成为小企业的上游客户。
嘉善成立了由县领导牵头的五大产业链专班、4个项目专项组,全面实行“一条产业链、一个县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套支持政策”的工作机制,明确产业链核心环节与关键节点,持续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随着产业生态越发旺盛,企业自然就会发展壮大。
我们服务企业就是两句话,“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大部分企业家都有我手机号,打电话、发微信都可以直接联系我。营商环境打造好,相关服务提供到位,企业对嘉善信任度越来越高,自然会再投资,嘉善的口碑也越来越好,新的投资也会源源不断。现在,嘉善通讯电子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在浙江省90个县(市、区)中排名第2。
嘉善企业立讯智造。
记者: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科研力量投入,嘉善如何汇聚高能级的科创平台,赋能产业提升?
江海洋:身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在科技和产业联动方面,嘉善走得相对早一点。
这几年,嘉善相继招引落户了四大科创平台——浙大长三角智慧绿洲、嘉善复旦研究院、祥符实验室、上海大学嘉善研究院。这四大科创平台,已承接国家级平台12个、省级平台20个,集聚科研人才超1200名,孵化转化项目57个,共建联合实验室36个,市场化企业合作经费超3亿元。
“政府搭台”,让科创平台和企业“共同唱戏”,正在加速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不断提档升级。比如,上海大学嘉善研究院与群展精密合作研制的耐高温材料,主要用于制造汽车发动机等关键部位紧固件,具有抗腐蚀、抗疲劳、低成本等特性,目前已打入国内知名车企供应链,在实现国产替代的同时,价格下降1/3,使用寿命提高30%。
同时,嘉善不断强化企业的科创主体作用,实现“5个90%”来自企业,即90%的研发经费由企业自身投入,90%的研发人员由企业自主招募,90%的研发机构由企业参与设立,90%的研发成果在企业中形成,90%的专利靠企业创造。嘉善的科技创新指数列浙江第5、县(市)第1。
瑞浦兰钧研究院。
示范区红利
记者:2019年,嘉善全域被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几乎在同一时间,您到嘉兴工作。这些年,和示范区共同成长,嘉善有哪些变化?
江海洋:的确,我有切身感受。这5年来,嘉善经济增长非常快——GDP年均增长7.3%,高出全国和省市2个百分点以上;规上工业总产值从1185亿元提高到2106亿元。更难得的是,嘉善产业结构调整得非常好,而且没有阵痛期。2019年,嘉善的新兴产业占比只有36.7%,现在是62%,在保持高增长的状态下完成了调整。现在,通信电子、新能源、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成了嘉善的主导产业。
对于老百姓来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最直接、最真切的感受来自公共服务领域,也就是教育、医疗、养老等“关键小事”。比如,我们积极引进沪浙名校,与浙师大、华东师大等7所沪浙名校建成12所附属嘉善学校;我们大力导入沪浙优质医疗资源,县第一人民医院成为浙大二院嘉善分院、进入全国县级医院百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浙大二院嘉兴医院新开工建设,县妇保院成为复旦儿科医院嘉善分院。在很多方面,老百姓的获得感很强。
嘉善北站效果图。
记者: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是承接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正在不断释放政策红利,您对这片区域的发展还有哪些期待?
江海洋:示范区已经形成“一厅三片”的基本格局。前不久,示范区标志性建筑水乡客厅·方厅水院投入运行,主会场就在嘉善县西塘镇,这是送到嘉善家门口的“福利”。
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国际性会议、高规格会议导入方厅水院这个长三角原点。西塘古镇距离方厅水院车程仅十多分钟,可以提供住宿等配套设施。同时,会议的参会人员本身也是一种资源,会后可以留下来看一看,坐下来聊一聊,进行商务洽谈或者招商引资,从而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会议的功能。
上海青浦、江苏吴江和浙江嘉善都有各自的优势产业、龙头企业,三地已经联合成立了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区,如何推动产业错位发展、协同发展,促进产业跨区域强链补链,是接下来我们三地要合力做好的一篇大文章。同时,我们也将充分发挥各地优势特点,依托现有的龙头企业,在各显神通、各自招引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
下一步,嘉善将进一步聚焦通信电子、新能源、集成电路、智能算力等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张江合作园区等一批特色产业平台,持续承接和配套上海产业,打造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今年,嘉善还将举办示范区工作推进会,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速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努力实现“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充分展现浙江形象、嘉兴精彩、嘉善特色。
联丰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