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张燕家里因为一场大火全部财产付之一炬,可肇事邻居却百般推脱,拒绝任何赔偿。看着忍气吞声的父母,一颗伸张正义的种子在张燕的心里慢慢扎根。2004年,张燕从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2009年,她成为律师,并在执业以后加入了法律援助的队伍。
8月30日,上海司法行政“法治先锋”巡回宣讲首场市民专场报告会在上海图书馆举行,来自上海普衡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张燕,讲述了自己从事法律援助工作10年来的感受。
在办理法律援助刑事案件过程中,法援律师能够改变案件走向和被告人前途命运的情况并不多见,多数时候,张燕接到的案子都是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量刑恰当。但她却从不走过场,而是把每次与被告人的会面都当成一次心灵的沟通,让他们未来的改造之路走得顺畅一点,将来有朝一日能够“走向新生”。
小勇出生在云南一个偏远的山村,9岁时父母离婚,他到处流浪。一个伙伴说要带他赚点吃饭钱,没想到是人体运毒,虽然又惊又怕,但小勇还是硬着头皮吞了下去。一次性吞食了56颗藏有毒品的胶囊的小勇,在机场过安检时被警方当场抓获,那一年他才16岁。
第一次会面时,小勇流着泪和张燕说:“非常感谢警察把我抓住,我接受法律的一切制裁,反正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看着他稚嫩而诚恳的眼神,看着这个比我儿子大不了几岁的孩子,我愿意相信他说的是实话,更愿意相信他的内心良知尚存。”张燕说,最后,检察官给出最低量刑建议,法官采纳建议,作出了有期徒刑7年的判决。
判决书下达后,张燕告诉小勇,七年的时间可短可长,如果用来学习,七年稍纵即逝;如果得过且过,七年就会十分漫长,七年之后还可能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到时候才会真正失去未来。小勇这辈子还有很多可能,还有大把的机会,应该重拾人生。小勇听进去了张燕的话,并和她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讲述自己的成长和改变。
除了刑事案件,张燕还为很多民事案件提供法律援助。作为一名法援律师,理论上案件判决下达就已经完成援助任务。但她却总爱“多管闲事”,如果判决不能有效履行,“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结果对受援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她总是告诉自己,“这个‘闲事’我得管。”
2019年,张燕办理了一起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受援人刘大姐早年丧夫,自己还有慢性病,无法工作,靠低保金抚养正在上大学的女儿。这次交通事故导致她9级伤残,原本就窘迫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张律师,您一定要帮我,否则我只有死路一条了。”刘大姐拉着张燕的手说。
收集证据、递交诉状、参与开庭,张燕尽心尽力做好工作,法院最终判决被告赔偿30万元。刘大姐很高兴,对张燕不住地道谢。可没多久,她又心急如焚地找来了,“张律师,对方不给赔偿金,我现在连买药的钱都没有了!”
张燕又帮她拟好强制执行申请书,递交法院,联系法官,很快,就从涉事车辆的保险公司成功执行到12万元的交强险赔付,解了她的燃眉之急。然而,后续18万元的执行却陷入了困境。因被告是外地户籍,判决之后就不知所踪,涉事车辆是他临时租用的不在执行范围,法院也没有查到他名下的动产和不动产。除了将他列入失信人员名单,发出限制消费令,别无他法。
事情到了这里,似乎已成死局,但张燕没有放弃。通过多方搜证,她发现其他省份受援人有通过司法救助获得帮助的情况。看到一丝曙光后,张燕马上联系执行法官,带着刘大姐主动与法官见面沟通,确认刘大姐的情况符合司法救助条件,她又帮忙拟写司法救助申请书。就这样,两星期后,刘大姐顺利领到了10万元的司法救助金。
“每个案件背后都是一个家庭、一段人生,我们多一点耐心、多一份担当,就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轨迹。”张燕说,法律援助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面对每个案件,自己都会全力以赴,尽最大努力让受援人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和司法温度。
联丰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