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6年11月15日清晨,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位仅五十岁时突然去世。赵匡胤的死,令人不禁疑问:为什么这位身强力壮的皇帝会骤然驾崩?更为诡异的是,赵匡胤并未在死前立下太子,也没有留下遗诏。原本年纪尚轻、健康的他,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即将面临死亡,令人错愕的是他死后的继承人并非他的长子赵德昭,甚至不是次子赵德芳,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赵匡胤的突然去世和继承安排,似乎都埋下了许多疑问。
关于赵匡胤的死因,正史并未给出详细的解释,只是简单地记载了“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一位年富力强的皇帝,死因竟然不明,这引发了后人的诸多猜测。有人认为,赵匡胤的死或许隐藏着阴谋,尤其是考虑到他与弟弟赵光义的关系,以及他死前一天夜里与赵光义的举止。当时的记载显示,赵匡胤和赵光义在11月14日晚共饮,并一直聊到深夜三更。酒宴后的事宜各家记载不一,尤其是关于是否发生了什么异样的情形,值得深思。文莹和尚在《续湘山野录》中提到,喝酒期间,宫女太监被赶走,而外面却传来烛光下的打斗声以及斧子戳地的声音,似乎暗示着一些不为人知的隐情。隔日,赵匡胤便突然死于清晨。这个情节正是所谓的“烛影斧声”传说的由来。
然而,《资治通鉴》对事件的记载则有所不同,指出赵匡胤和赵光义饮酒后,赵光义回到自己的府邸。第二天,赵匡胤便驾崩了。当时宋皇后和太监王继恩最先发现了赵匡胤的死讯,随即命王继恩去通知赵德昭。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王继恩竟然将赵光义带到了宫中,而非赵德昭。宋皇后见到赵光义后大吃一惊,但很快便口中称“江山就托付官家了”。这里的“官家”是皇帝的尊称,而赵光义因此继位。种种迹象表明,赵光义不仅掌握了强大的兵权,甚至在宫中活动频繁,这使得他即便不被立为皇帝,也能通过武力掌控政权。
展开剩余69%从现有的史料来看,有两个不争的事实:一是赵匡胤和赵光义确实在死前夜共饮;二是赵匡胤死于次日清晨。虽然文莹和尚的记载带有明显的推测和民间传说成分,但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线索。更让人怀疑的是,赵匡胤的死让赵光义成为最大受益者。赵匡胤健康的体魄与他与赵光义饮酒后的突然去世,似乎也让人更倾向于相信赵光义可能与哥哥的死亡有某种联系。
至于所谓的“金匮之盟”,是由赵普所记载的一个历史故事。根据赵普的叙述,在961年杜太后病重临终时,她曾问赵匡胤,是否知道他为何能够篡位成为皇帝。赵匡胤答道,自己是凭借父母的庇佑。杜太后指出,实际上,是因为后周没有长君,赵匡胤趁机夺取了皇位。她提议,为了确保赵家的江山可以长久延续,赵匡胤死后应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再由赵光义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这一安排,旨在避免幼主出现并被权臣所取代。赵匡胤听从了杜太后的建议,并命赵普作证,写下了金匮之盟,封存于金匮之内。然而,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继位,却没有提及这一盟约。直到1977年,赵普才公开在朝廷上提到金匮之盟,试图为赵光义的即位提供合法性。
这一事件的反转令人质疑,尤其是赵普与赵光义的复杂关系。赵普曾因权力斗争与赵光义发生过摩擦,甚至在赵匡胤治下被贬谪。然而,赵普在赵光义继位后却迅速得到重用,再度成为宰相,且在朝中如鱼得水。种种迹象表明,赵普可能通过支持赵光义上位,借此巩固自己的权力。特别是赵普提出的金匮之盟,为赵光义的即位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得赵普在新朝中重新崭露头角。
赵光义的即位和赵普的权力恢复并非巧合,许多事后发生的事件也令人深感疑惑。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的继承并未受到任何质疑,甚至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在短短两年后便自杀,而赵匡胤的次子赵德芳也在不久后“病死”。此后,赵廷美也在政治斗争中身亡。这些看似“巧合”的死亡事件,进一步加剧了外界对“金匮之盟”的怀疑,许多人认为,这一切背后或许藏着赵光义与赵普联手的政治交易。
在1075年,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出生,巧合的是,这一年正好是赵匡胤去世的第99年。更让人惊讶的是,完颜吴乞买长得与赵匡胤极为相似,宋朝的使臣见到他时,都感到十分震惊,认为他与赵匡胤如出一辙。更为离奇的是,完颜吴乞买最终灭了宋朝,将赵光义一族的后代一网打尽带回金国。民间的传言愈发神秘,许多人认为赵匡胤复仇了,甚至有说法认为,金太宗的崛起和赵匡胤的死因密切相关,仿佛一切都指向赵光义的毒手。
历史的真相或许永远无法揭晓,但从种种巧合与政治斗争的痕迹来看,赵光义与赵普之间的合作,确实为赵匡胤的死和宋朝的权力更替提供了太多的疑点。
发布于:天津市联丰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