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上海司法行政“法治先锋”巡回宣讲首场市民专场报告会在上海图书馆举行。
活动现场,市司法局行政复议受理与调解处副处长吴丽梅分享了工作中的点滴。让大家了解到,行政复议不仅能解决行政争议,还是连接政府和群众的桥梁。
“行政复议俗称‘民告官’,是解决老百姓与政府部门行政争议的法定渠道。我们就在这第一道关口上,要第一时间了解案情、听取意见、查看证据,搭建好老百姓与政府部门的平台,尽快维护好老百姓的合法权益。”吴丽梅说,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行政复议的“大门口”就能充分体验法治获得感。
吴丽梅提到,“第一印象”很重要,政府部门也是如此。2021年8月1日起市政府增设当面接待窗口,所有接待工作都由他们处室负责。为了提升老百姓的满意度,他们制定《行政复议接待工作指南》,用9条44款2803个字规范工作职责、流程和内容,到岗时间、着装、态度和问候语。这份工作指南同时下发16个区,希望全市行政复议工作人员都能在首次接待中,给人民群众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同时,他们还制定了材料接收回执,上墙办事指南等,让老百姓来得放心、走得安心。现在,“上海复议”小程序也已经上线,让老百姓无须“多跑一次”,动动手指就可以申请复议、经过调解的案件在线撤回。今年全市网上申请33320件,占比达62.8%,已成为申请复议的主要方式。
“其实,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让‘赢不了官司’的老百姓也能有法治获得感。”吴丽梅说,简单处理案件很可能不被理解,受理审查不仅仅是一道法律上的是非判断题,更是一道争取人民群众理解和信任的论述题。
吴丽梅曾经接待的一位因为不服工龄没有被认定而申请复议的崔老伯,原来因为几十年前公司人事档案没保管好,崔老伯的档案没有了,法律又规定必须要有材料才能认定工龄。看了案子,她意识到崔老伯是对法律和政策不了解才不服气的,经过耐心的解释,崔老伯听明白了,心里气也消了,当场就撤回复议申请。
“通过这件事,我们发现案前调解方式让化解争议的成本更小,现在对交管行政处罚、社保工龄认定的案件,基本实现‘案前必沟通’。”吴丽梅说,今年全市案前调解率达37%,其中公安交管处罚调解数占比达72.3%。
发挥行政复议主渠道作用还在于通过调解来一揽子化解行政争议。这样对那些“可以赢”的复议案件,能够让申请人早早地真正受益。
有一天,行政复议受理与调解处一下子收到119个复议申请。经过审查,这批申请涉及本市3家企业拥有的119个商铺产权证,因为产权证被拿走去补证但不动产登记部门又不给补证。所以他们连夜在线提交了119份复议申请。
经过梳理,他们发现这批产权证符合法律上的“遗失”情形,满足补证条件。吴丽梅迅速和几个区登记窗口沟通协调,以最快的速度为三家企业完成补证工作,帮助企业挽回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三家企业也一次性撤回了119个复议申请,还寄来锦旗和感谢信。现在,涉企“容缺受理”机制已经建立了起来,今年上海涉企案件同比增长51.1%,调解结案率38%,同比提升近10个百分点。
“我们的理念就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行政复议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吴丽梅说,这意味着要通过高效、便捷、公正的复议服务,让群众的诉求得到及时回应,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联丰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